|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莫迪總理莫迪謀的不只是三連任,而是一個帝國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024年6月9日,莫迪總理宣誓就職,開啟其第三任期,成為印度(专题)歷史上繼尼赫魯總理之後,第二位連續三次大選獲勝連任總理的人。


莫迪新政府(下文稱莫迪3.0政府)施政重點如何?是否要正式修改國名?是否要修改選舉體制?是否要長期執政?是否要改善對華關系?印度經濟是否會繼續起飛?諸多問題值得思考。

本文從印人黨致力於長期執政地位視角切入,結合“國民志願服務團”(RSS)的政治理想、莫迪的政治抱負、印人黨的政治目標、今年印人黨的競選綱領和大選結果,以及莫迪3.0政府構成,對這些問題展開分析。


一、實現長期執政是印人黨孜孜以求的目標

莫迪和印人黨自詡印度是“世界最大民主國家”“世界民主之母”,而實際上,莫迪、印人黨及其母體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RSS),均希望印人黨長期執政,由此可以長期貫徹其政治理念,帶動印度國家發展,實現民族復興,進而建立以印度教為主體的“婆羅多帝國”(Arkand Bharat)。

印人黨這一政治目標,深層原因有三個方面。

其一,與RSS的政治理想密切關聯。

RSS,全稱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意思是“國家志願者組織”,國內譯作“國民志願服務團”。這是一個右翼、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半軍事組織。




RSS成員在游行(資料圖/維基百科)

它發端於20世紀20年代,即英屬印度當局扶持穆斯林聯盟對沖國大黨強烈反對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當時,受德國右翼思想影響,印度教徒海德格瓦爾(Keshav Baliram Hedgewar)等人認為,有必要成立一個保護印度教徒群體利益的組織。在此背景下,1925年RSS誕生。該組織強烈反對英國殖民統治,於是誕生後便積極加入反英國殖民主義的運動中。由於該組織比較右傾極端,1947年1月被英屬印度當局禁止。


1947年8月15日英國撤退,印巴分治。RSS不認同印巴分治方案,認為巴基斯坦建國是其“婆羅多”民族國家的恥辱。因而此後一段時間,RSS非常極端,反對印度憲法,反對印度國旗,反對用“India”作為國名。RSS認為“India”是英國殖民主義產物,應該用印度教古典文獻記載的“Bharat”作為國名。當時一些國大黨成員也贊成該觀點,如帕特爾(Sardar Patel)。

最終,國大黨在討論制定憲法時,支持用“India”作國名的占大多數,因為只有用該名稱作為國名,才能更好地繼承英國在500多個土邦王國,以及在尼泊爾、不丹、錫金和中印邊境等地區的殖民主義遺產。

同時,為了照顧印度教文化利益,印度憲法第一條款增加這一規定:“印度,即是婆羅多,將是一個諸多國家組成的聯盟”(India,that is Bharat, shall be a Union of States)。這裡“States”首字母大寫,且是復數,表示多個國家。這麼表述,是因為1947年英國撤退時,《印度獨立法案》並未明確規定土邦王國等領土的歸屬問題,國大黨需要以建立“印度聯盟”吸引500多個土邦王國加入該聯盟。

針對印巴分治,RSS極右翼分子認為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負有責任,於1948年1月對聖雄甘地進行刺殺。隨之,RSS再度被禁止。

兩度被禁,令RSS記憶深刻。為避免重蹈覆轍,RSS認識到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政黨,於是在1951年成立政黨“印度人民組織”(Bharatiya Jana Sangh)。上世紀70年代,印度社會爆發反對英迪拉·甘地強人統治的思潮,在此之下,RSS的政黨與其它政黨合作,於1980年產生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BJP),簡稱印人黨。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1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71 秒